Michelangel Biomedical
Your trust my responsibility to constantly forge ahead and strive to break through
Michelangel Biomedical
Your trust my responsibility to constantly forge ahead and strive to break through
Location: Home > News > 行业资讯

去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1.4万亿元,有何新突破?

Time:2023-05-04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上海先导产业发展近况如何,有何创新与突破?


4月25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举行,听取和讨论了关于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人大方面获悉,目前上海着力建设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2022年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1.4万亿元,增长10%以上,“十四五”期间将推动三大产业规模提升和人才倍增。


生物医药: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发展,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从2016年958亿元提高到1850亿元,年均增长超10%。项目投资活力强劲,制造业投资总额从2019年69.9亿元跃升到2021年155亿元;2022年全球投促大会上签约生物医药重点项目总投资额365亿元,全年新开工重大项目32个,投资金额近80亿元。


产业生态创新要素可及性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富集,院士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5,直接从业人员高达27.8万人,其中35岁以下占比超五成,年轻化趋势明显。拥有17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和30多家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先后布局和建设35家生物医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人类表型组”等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顺利。


从产业主体看,国际龙头企业在上海高度集聚,包括辉瑞、罗氏、诺华、强生等国际TOP20药企中,有18家将中国区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包括美敦力、飞利浦、GE、西门子等国际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7家将中国区或研发生产总部设在上海。2019-2022年,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数从388家增加至500家以上。复星医药和上海医药位居2022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Top10。同时,3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约占全国1/4,并创造多项“第一”,如联影医疗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500亿,成为2022年科创板最大IPO。


从产业成果看,创新药械覆盖度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长周期的特点。上海着力推进创新药械研发上市取得突破,2019-2022年底,上海获批1类创新药累计16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首次注册获批累计23项,涌现出一批全球首研新药(呋喹替尼、多格列艾汀片)、国际一流医疗器械(PET-CT、火鹰支架),两款细胞治疗新药国内率先获批上市(复星凯特阿基仑赛注射液、药明巨诺瑞基奥仑赛注射液),联影医疗5.0T磁共振成像系统和艾普强质子治疗系统实现“全国首个”。推动新冠治疗药物VV116获批上市,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产业空间布局日趋合理有特色。上海强化“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导向,完善“1+5+X”产业格局,产值占全市90%(1: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5: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杭州湾北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闵行生物医药创新承载区,X个特色园区),累计推出了7个市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


制度保障赋能产业更多发展机遇。2021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目前已推动多项条款落到实处,如成立浦东新区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支持企业疫苗项目多点委托生产、开展特殊物品出入境联合监管等。


人工智能: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3800亿元


上海自2017年起在全国率先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2018年举办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着力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的“上海高地”,产业规模从2018年1340亿元到2022年突破3800亿元,年均增长超29%。


首先,人工智能产业引领性成果集中涌现。一是核心算法迭代创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OpenXLab浦源”体系和“书生2.0”大模型,通用视觉能力和开源开放效应进一步提升。二是自主智能芯片跨越量产门槛,目前已有24款芯片流片量产;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投入试运行;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揭牌启用。三是智能终端多点突破,达闼人形智能机器人Cloud Ginger2.0实现高精度手眼协同抓取和工具操作;西井无人驾驶商用车Q-Truck落地海外地区。


其次,布局重大项目,全产业链能级持续提升。上海将落户产业链龙头企业、基础平台作为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动能的关键抓手。着力引进重大项目,推动云从科技“全球创新总部”落地,其自主可控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落户上海;签约晶泰上海总部、零束银河融合智驾计算平台等25个重磅项目,总投资近150亿元;2022年来共有166个项目签约落沪,总投资905亿元。精准布局创新平台。围绕科学智能等前沿热点,推进鄂维南院士领衔的“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和漆远教授领衔的“NeXus人工智能创新孵化中心”建设,揭牌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企业培育。


第三,自2018年起上海连续5年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打造国际人工智能行业的“科技风向标、应用展示台、产业加速器、治理议事厅”,共举办论坛、活动400余场,60余万观众线下观展,累计15亿人次线上参会,成为国际人工智能行业品牌盛会。


第四,探索人工智能政策创新。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计划、地方标准体系和“十四五”规划。2022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这是中国首部省级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规。


第五,产业支撑体系日益完善。一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更加突显,吸引人工智能产业链优势企业集聚超1000家,涵盖基础层、技术层、产品层、应用层全栈产业链,“4+X”“人”字型产业布局(张江、西岸、马桥、临港等)进一步深化。二是重大应用场景连线成面,“东海大桥自动驾驶场景”等18个场景入选工信部全国百个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总数全国第一。三是金融投资进一步激活,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撬动千亿社会资本,启动新赛道子基金募资;中行、浦发等银团创新设立百亿信贷创新支持工具;工行等5家银行发布650亿元助企纾困授信额度。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返回
0.03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