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angel Biomedical
Your trust my responsibility to constantly forge ahead and strive to break through
Michelangel Biomedical
Your trust my responsibility to constantly forge ahead and strive to break through
Location: Home > News > 行业资讯

21创投行研|生物医药投资策略转向:抗菌新药研发渐受青睐

Time:2023-05-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一直以来,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全球抗菌药物发展正陷入两难困境:一是细菌耐药性更快呈现,二是新型抗菌药物储备匮乏且研发动力不足。


“目前,WHO已将细菌耐药性问题列入全球危害人类的十大健康威胁之一,现有药物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与新型抗菌药物的缺乏之间的矛盾,正成为全球抗感染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但与此同时,全球新型抗菌药物储备匮乏,尤其在国内,抗菌新药研发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一位专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指出。


由于具备临床价值和差异化优势的抗菌新药研发门槛日益提高,真正具备相关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正受到创投机构追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了解到,当前越来越多创投机构开始关注抗菌新药研发赛道,某种程度上表明他们的投资策略正在悄然“转向”。


过去五年,绝大多数创投机构更青睐纯粹的生物科技新概念新趋势,纷纷涌入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等热门赛道,但其中一些看似颠覆性的生物科技技术是否具备实际的应用场景,其从理论研究到最终推向市场之间漫长的周期,对投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尤其随着二级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更多投资机构开始更看重生物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新药商业化前景,这时,类似抗菌新药研发这类已经具有解决特定疾病的确定性应用场景,并且已经具备明确市场需求的创新药研发赛道,因其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未来盈利空间的“确定性”更大,正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正在升温的一个子赛道。


创投机构青睐抗菌新药研发


过去60年期间,全球尚未开发出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广谱抗生素,导致抗菌类药物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据WHO预测,到2050年,“超级细菌”将导致1000万人死亡,甚至超过癌症。


其中,国内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年均增长率为22%,远高于美国的6%,且临床针对儿童、孕妇和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抗菌药使用不合理问题依旧存在,对新型抗菌药物或 存在迫切需求,特别是重症病人亟需要抗菌新药。


与此同时,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的开发风险较其他类型药物更大、耗时更长,往往需要逾10年时间,导致不少抗菌新药研发的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没能等待“新药面世”,就中途倒闭。从市场端来看,2012年国内颁布的最严“限抗令”也曾一度让抗菌药的投资热度有所降温。但近年来随着市场上已有药物耐药性问题的不断凸显,对具有新机理或新结构的下一代抗菌药的研发需求迫切度正在“回温”。


“新药研发过程的各种挑战,我们也都经历过。”丹诺医药创始人兼执行总裁马振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国内细菌感染和代谢相关疾病领域小分子新药研发领域的代表型企业,对于新药研发过程中进展不够顺利等状况,丹诺医药并不陌生。


所幸的是,凭借独创的多靶点偶联分子技术平台,丹诺医药最终不仅能使新化合物既具备较高成药性,也能在药效和抗耐药方面形成明显优势。马振坤告诉记者,丹诺医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用差异化技术手段解决“抗感染”这个医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目前通过独家多靶点偶联技术手段,围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植入医疗器械感染、肝硬化肝性脑病等多个临床常见但又很难解决的难题研发了多款产品,目前在上述领域处于国内外研发管线领先地位。


马振坤透露,截至今年4月,丹诺医药有两个新药产品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一款新药产品进入2b期临床,进展最快的产品预计将在2024年提交国内新药上市申请,最早在2025年在国内获批上市。


梳理过往融资可以看到,丹诺医药去年先后完成总额逾3.3亿元人民币的D轮与D+轮融资,由燕创集团、高特佳、北创投、博润投资等创投机构参与。据了解,公司新一轮融资已经开启。


丹诺医药启动E轮融资,一个重要原因是丹诺医药研发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全球首款新药瑞法舒坦唑(TNP-2198)在2022年完成国内2期临床试验,近日还获得美国FDA合格抗感染产品资格认定,目前正开展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铋剂四联对照的 III 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全球首款经过严格临床实验验证的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菌新药产品。此外,E轮融资也能帮助丹诺医药加快其他在研新药产品的研发速度。


记者在本次采访中还了解到,丹诺医药或计划在未来2-3年内实现科创板上市。


生物医药投资策略悄然“转向”


在多位创投业内人士看来,去年以来丹诺医药之所以快速完成多轮股权融资,无形间凸显创投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策略的“悄然转向”。


根据相关专业研究机构的预测,中国抗菌药市场规模稳定保持在1300亿以上。目前,抗菌药治疗面临最后防线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升高,以及药物安全性限制使用两大主要挑战,迫切需要一批有新机理或新结构的下一代抗菌药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研发新型抗菌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是未来抗菌药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往,众多创投机构扎堆聚焦投资细胞疗法或基因疗法等热门赛道,尤其是偏爱投资那些具有颠覆性的生物科技创新技术。随着近期生物科技上市公司股价出现较大幅度调整,越来越多创投机构也意识到资本市场更看重企业盈利能力与产品商业化发展“确定性”,开始在生物医药领域寻找更多元化的细分赛道,像抗菌新药这些具备明确市场需求的赛道,投资热度正在“升温”。


“当前全球具备较强创新技术研发能力的抗菌药物研发企业屈指可数。”燕创集团执行总经理王巍向记者指出,这背后,是抗菌新药研发企业需具备两大竞争门槛。


王巍提到的两大竞争门槛,一是团队在抗感染药物研发方面得拥有深厚积累,包括对疾病机理和靶点的深入理解、高效的新药设计和筛选平台,众多国内外抗菌感染领域知名专家作为企业科学顾问可以提供的专业支持等基础;二是企业所研发的独特新药研发技术,需证明能在药效和抗耐药方面同时具备显著优势。这令不少抗菌新药研发企业望而却步。


马振坤也告诉记者,在丹诺医药与行业头部创投机构沟通过程中,投资人最关心的是企业在抗感染领域的新药研发策略、研发能力与技术优势。这其中,团队是否具备硬核研发创新能力,研发方向是否解决临床需求,以及企业如何实现产品的商业化,都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前述专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创投机构合伙人也告诉记者,此前他们调研发现,不少全球抗菌新药研发企业都是在现有抗生素基础上进行“加工”,但此举导致相关抗菌新药疗效未必出现明显提升,且这类药物在实际治疗场景往往被医生视为“备用药物”,发展空间相当受限。


一家头部券商生物医药分析师告诉记者,抗菌新药研发在国内目前还面临由于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新型抗菌药上市价格会远高于同适应症的其他品种,从产研角度而言,高难度研发路径和高昂研发投入与市场定价偏高是合理对应的,但对医疗机构和患者而言,成本差异往往是优先选择的最重要因素,这无疑也会影响和制约创新药企的研发积极性。因此亟待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积极政策支持。


近年来,红杉资本、启明创投、燕创集团等投资机构一直在寻找具备独特研发技术,能针对庞大临床疾病治疗需求开展抗菌新药研发的企业在王巍看来,在抗菌新药研发领域,当前中国与欧美企业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若创投机构能积极支持国内相关企业持续提升新技术研发能力与解决抗菌新药研发痛点,将有助于国内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打造中国在抗菌新药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返回
0.0320s